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专家热议莞深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07 10:20|栏目: 媒体报道 |浏览次数:

近期,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成为热门话题。东莞毗邻深圳,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承接着深圳的溢出效应。尤其是近年来,深圳企业布局东莞脚步加快,紧随产业而来的还有交通建设、人口腾挪、配套完善。东莞也从初期的被动承接产业落地,转为主动对接,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并反哺深圳,双方协同发展。

回头看莞深的产业合作,有哪些亮点?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双方将如何协同发展?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共同分析解读。


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记者:莞深产业合作,是一种怎么样的经济关系?

胡敏: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在产业发展领域发挥着先行先试作用,东莞主要发挥在制造业领域的承接和支持作用,深圳产业选择与发展对东莞具有带动作用。后来东莞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更多地与深圳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补作用。如今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莞深产业发展需要更加深度融合,促进一体化发展,要从分工合作角度形成竞合关系,充分彰显两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最大产业经济价值。

林江:改革开放以来,莞深产业合作的经济关系表现为从梯度推进的关系到产业互补关系。1988年之前,深莞产业结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两个城市比较雷同,但是1988年之后,深圳致力于发展高科技的制造业,加工制造业更多地从深圳转移到东莞,因此从竞争关系变成了互补关系。尽管目前两个城市的产业存在一些竞争关系,但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深圳成为了创新型城市,产业结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而东莞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两个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发展为以互补、相辅相成为主,竞争为辅的格局。还有,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深圳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城市的产业互补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宋清辉:东莞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力度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深圳和东莞的优势互补,是现阶段产业链的升级迭代。目前,莞深产业合作的重点在于产业技术转移,简而言之,将研发和营销总部建在深圳,制造工作、生产车间设在东莞,已经成为深圳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础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东莞将“制造”升级为“智造”后,配合深圳相对完善的技术产业以及清晰的供应链,东莞的产业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  “三来一补”,升级到高附加值信息产业。因此,深圳的高新产业推动东莞制造业发展,东莞智造的生产优化深圳各产业供应链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记者:莞深合作的这些年,有哪些特点?

胡敏:莞深这些年合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域定位明确、产业互动紧密、比较优势突出、要素流动充分,协同开放程度高。

宋清辉:莞深合作的这些年,特点在于不断有深圳企业选择在东莞“扩建”,将生产和研发基地迁址东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深圳企业承担的成本逐渐加大,以及深圳西部和东莞接壤。土地成本方面,东莞相比深圳便宜,具备吸引力;地理位置上,东莞与深圳西部相邻,诸多高新尖产业园区和企业总部,与东莞极为接近。东莞的创新成果近年来不断涌现,电子信息制造业表现突出,而这种亮点也是深圳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过程中曾经取得的成绩,可见深圳经验的重要性。

林江:东莞强大的工业体系助推了深圳的跨越式发展:一是东莞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对于深圳的先进制造业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部分龙头企业例如华为,把智能手机的制造环节迁到了东莞松山湖,从而成为了推动深莞两地产业融合的重要推手;二是东莞与深圳相邻的镇街,例如凤岗、长安,其商业配套比较齐全,房地产价格相对深圳而言较便宜,吸引了不少深圳居民前往居住,使得莞深两地的产业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三是东莞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例如物流配送产业,对深圳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而有力的支持,由于东莞强大的工业配套体系的存在,使得深圳的不少高新科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迅速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影响力;四是东莞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背后,还有规模相当大的民间资金,这些资金之中相当一部分投资于深圳的高新科技产业,从而形成了莞深产业合作之中的东莞资金链条,让莞深产业链连接得更紧密。

超级工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记者:近年来,深莞两地合作从产业向更多维度合作,比如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要共建好这个超级工程,有哪些可突破的地方?

胡敏: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条件是成熟的,深圳人才优势、创新优势、政务环境优势明显,东莞产业配套能力强、制造业能力充分,我认为这个中心重点或者说突破点在于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成熟机制,在强化应用技术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有效机制。

林江:莞深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对两个城市来说是双赢格局。对东莞而言,这个启动区可以让东莞克服高水平大学不足的问题,让东莞吸引更多的科技研发人才集聚东莞,有助于东莞先进制造业和包括研发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深圳来说,可以弥补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平台相对有限的短板。要共建好这个超级工程,需要突破两个城市因为行政级别不同带来的影响,东莞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释放出合作的善意;应该把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建设自贸片区等政策叠加的效应延伸到东莞,从而为上述超级工程的建设鸣锣开道。

宋清辉: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需要统一思想,共同推进。今年6月,深圳发布《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内容中提及加强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的联系,即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要建好这个工程,需要两市统一行动,成立相应的共建部门,安排专业团队统筹协调。除了协调空间布局之外,还要协调好各科研、高校之间的关系,使各单位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良性竞争,提升科研和转换效率。达到共建预期效果之后,将相关经验继续应用在其他领域。

路网联通:助推两地进一步融合

记者:与产业互动同时推进的,还有莞深两地的交通。路网联通,轨道建设,让深莞两城的更多互动成为可能。正所谓“路通财通”,交通的联动对两地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有哪些推动作用?

胡敏:可以说,深莞两城在互联互通方面目前已经没有多少障碍了。当然,在路网连通上除了硬件要实现无缝对接,所有的轨道交通规划最大程度地实现便捷、低成本融通,更要在软件支撑最大限度地降低一切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主要是说两地的政务服务上的紧密衔接。

宋清辉:无论在哪里,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根本。深莞两城之间的交通建设使两者无缝对接,几乎消除了人员往来、生产材料及样品输送、成品销售等方面因距离问题而产生的阻碍,利于两地产业高效融合。人员往来所需耗费的大量时间被节省,深莞两地人员交流、沟通更为快捷,创造更多合作机会,能活跃两地市场;工厂、车间所需要生产材料能快速运输到位,材料的及时补充便于企业制订好生产计划,满足生产需求,样品也可以快速交给客户,以确定后期新的生产计划;成品销售方面,路网联通可以将货物按照全球订单,快速分置到机场、车站、码头等地,节省运输时间。

林江:交通的联动意味着两个城市有更多的人流、物流等,意味着两个城市都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引发对人才、投资、技术、管理、专利、研发等各种行业和服务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只要两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是优越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投资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商、运营商。随着两地在“新基建”领域的发展,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将使得城市的运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两地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与改善,从而也助推两地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未来畅想:深化两地产业互补

记者:您对莞深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胡敏:今天的深圳发展是放在大湾区战略背景下的,东莞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现在两地深度融合就在于加快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统筹规划,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配置,在产业链提升的统一构建,在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同步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林江:深圳可以选择的合作对象是越来越多了,但莞深协同发展当然属于两地合作的优先选项。要推动莞深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的深度融合,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事情:一是莞深两个城市在大湾区规划纲要之下,应该规避行政级别的差异对两地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把对方城市视为自己的经济腹地和区域经济的合作伙伴;二是产业选择需要确定优先次序,特别是通过两地融合发展,优先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三是让两个城市的生产要素加速融合。

宋清辉:一是继续深化产业互补,推动两地人员、企业、科研单位人员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发展经验,以长补短。二是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双方均不能满足当前成绩,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找到自身的弱点、痛点,各个击破。三是两地共同领导,或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区域范围先行先试,寻找有助于两地产业深度融合的好方法。


Copyright © 2012-2023 东莞市莞深产业合作促进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